名师风采

庆祝党的二十大 |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读书分享交流会(六)

日期:2022/10/31 11:01:38 来源:

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相遇一本好书,如同相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2022年10月31日晚上,我校全体中层及以上领导、各支部书记齐聚云端,召开线上校长读书分享交流会,此次分享会由亢燕校长主持。

李峰主任分享交流

李主任认真研读了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他以较好的逻辑、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系统阐述了柯维博士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统合综效”“不断更新”七个习惯,讲述了要想成为高效能人士,就必须具有这七个习惯,强调这七个习惯确实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习惯一、二、三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在个人领域获得成功。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认为,要想取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从依赖期进步到独立期,而实现这种转变,关键在于自我约束。约束自己的方法就是前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习惯四、五、六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在公众领域获得成功。作者认为,公众领域的成功关键在于忠诚,对合作的结果忠诚,对对方的信息忠诚,对彼此之间的差异忠诚,因为人生是高度互赖的,单枪匹马无法实现最大效能。这时候,我们会从独立期进入人类成长的第三个阶段——互赖期。习惯七则是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不断更新是要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这个习惯的重点在于,要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和情感这四个层面更新自己。只有平衡好这四个方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任何层面被忽视都会产生消极力量。

最后,李主任指出:好的习惯需要经历学习、坚持、实践这样三个不同阶段,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将行动固化成自己的习惯。坚持实践高效能人士的这七个习惯,将会带给我们巨大的改变和收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愿我们都能养成好习惯,成就高效率,一以贯之,不负此生。

马廷喜书记点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集心理学、人类学、哲学于一身的灯塔书籍。可视为人生智囊宝典;可作为每个人工作的行为指南;可作为个人成长的纠偏手册,从书中我们能体会到选择什么样的习惯也就决定了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管理人员应当以李主任的导读为基础,再次阅读此书,立足本职,提高工作效率,干好本职工作,力促学校发展。

亢燕校长点评:

我在2020年寒假前给各位校级领导推荐了这本书。刚才李峰主任近一个小时的分享,对这本书主要内容的提炼很全面,也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比如对“要事第一”解读,启发我们做事情要有愿景、有远见、有规划,并积极主动、以终为始付诸行动。学习、借鉴西方管理学智慧,一定要植根于我国国情及本土优秀的教育传统,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书中的“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两个习惯,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对于我们指导教师在师生关系及教学互动中学会”倾听“、在协同工作中善于沟通、增进合作等很有价值。

程明杰主任分享交流

程主任首先结合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引出《自驱型成长》这本书的主旨内容,结合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自驱力底层逻辑,并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的视角,告诉大家如何做不焦虑的父母,如何让孩子更自律、学习更有主动性。

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驱力,一个拥有自驱力的孩子,小到放学回家自觉完成作业和功课,大到大学与专业选择、职业发展路线等,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用父母过多操心,自己就能安排并规划执行。但现实中,大多数孩子的自驱力水平令人担忧,而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因素是压力和控制:孩子承受了毒性压力,成人对孩子过度操控。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分为三类: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正向压力可以促进儿童和成人成长,它往往是那些在成年人看来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可承受的压力是短暂出现在孩子身上的压力,如果顺利度过,则可以增强孩子的韧性。毒性压力则与前两类压力不一样,它为严重压力和慢性压力两类,严重阻碍自驱力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程主任提到了两点:

一、做一个顾问型家长而不是直升机式家长。

顾问型父母的真正意义在于,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承担起责任,只有一个真正能为自己承担责任的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动力产生,最终为自己的幸福人生负起责任。

二、“这事听你的”——让孩子为自己的事做主。

“这事听你的”是设立恰当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操练的机会,只要孩子的决定不是太离谱,那怕这个决定不是父母认为的最佳选择,也让孩子做决定。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一、从脑科学的角度,让孩子尽量多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孩子内动力的发展也很重要。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大脑并不是生来什么样子就一直是什么样,它是可以被改造和塑造的。当孩子专注于他热爱并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时,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全神贯注,时间过得很快,事情完成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和非常满足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真正找到一个在职场、学术或其他领域的方向或目标时,大脑就能更快更好地全身心投入,与那些只是靠勤奋和努力,而从来没有心流体验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获得成就,更多感受到高峰体验,人生更幸福。

二、不要用成绩衡量孩子。

当你整天盯着自己的孩子说成绩、排名、入学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是把孩子引导到一个自私的方向,他只会盯着这一点点事,但如果你能够让孩子看到整个世界,看到有那么多不同的职业为这个世界所做的各种各样的贡献,孩子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大,同样我们也不会那么焦虑。

三、学会接纳现实,对孩子所做的事多欣赏,管好自己的事。

孩子需要激励,只有他们拥有了内在自我激励的能力,才能脚踏实地、自动自发、不惧挫折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亢燕校长点评:

明杰主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量子纠缠“、”薛定谔定律“等科学问题的关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良知的拷问,让我看到了年轻教师的博学深思。我们习惯于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来做回答问题、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总想给孩子“确定“的东西。其实真正考验学生能力和素养的东西(比如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往往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要引导学生把学业延伸到生活、世界的未知领域,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没有确定答案的真实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勇气,是学习、成长的内驱力之源。我们对理想的教育要有信念,要仰望星空,也要立足学校发展和学生、家长、社会现有教育认知的实际,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科学的、有益的教育。明杰主任介绍的《自驱型成长》,呈现了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扰,也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做法,这些做法是否适宜,当然因人而异。教师,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孩子成长的内驱力。